2025-09-08 21:01:41 点击量:
8月底,一场在面板车间进行的物理课引发了数千万网友的围观。一边是烧脑的物理学理论知识,另一边是先进面板工艺的制造实践,两个场景的融合碰撞,让很多网友不明觉厉的同时,也直观地感受到了知识之美、科技之美。
自从中国在2017年首次站上LCD榜一大哥的位置后,意兴阑珊的三星和LG等韩国厂商在2020年主动退出竞争激烈、无利可图的LCD赛道,把精力放在下一代面板技术OLED上,同时把所剩无几的LCD产线卖给了中国企业。如今,国内已经掌握了LCD市场70%的产能。
中国面板厂商在2024年第一季度的出货量首次超越韩国。中韩面板企业的竞争正在从LCD延伸到了OLED。
一个不得不正视的现实是,在高端OLED产品线,中韩之间的差距还非常明显。韩国企业在高端OLED的份额占到了九成,技术上也与中国企业拉开了1-1.5年的代差。
液晶显示最早是美国人发明的,却被日本企业发扬光大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精工、夏普等日本企业,从美国公司获得了液晶技术的授权。
这是一场国运的豪赌,三星、LG为了LCD的产业化,连续出现了七八年的亏损。
韩国企业很早意识到,面板产业有显著的周期效应,越亏越投反而有可能在新一波机会到来时实现赶超。三星的反周期投资策略也是在这个阶段大放异彩。
当显示技术演进到OLED时,这种尴尬局面没有太明显的改观。2019年,意识到在成熟的LCD市场卷不过中国产业链的韩国企业,陆陆续续退出了LCD的竞争,把重心放在了下一代OLED的突破上。
OLED是自发光,每个像素独立控制亮度,拥有高分辨率、低功耗、柔性显示等一系列优点。
但OLED受限于制造工艺,过去一直在小尺寸上有成熟应用,比如2017年苹果发布的iPhoneX就用的是三星的AMOLED屏。但随着这几年技术的成熟,OLED也在中尺寸上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。
整体利用率不到30%。同时,蒸镀工艺对真空腔的要求高,产线设备的投入成本非常大。另外,随着面板尺寸越大,FMM掩膜版会在重力的作用下,中间与边缘存在一定的偏移,导致整张玻璃基板上的OLED蒸镀沉积的厚度和形状出现不一致的现象。所以,蒸镀OLED产线大部分都还是针对手机等小尺寸终端设备。
喷墨印刷最大的优势是材料利用率高,蒸镀工艺只有30%的利用率,而印刷OLED工艺可以实现90%以上的利用率。其次,蒸镀工艺需要真空加热,而印刷工艺只需要挥发溶剂时实现真空环境,对设备的投资要求也没有那么高,不需要太多的真空设备。
就好比是将一瓶盖酒分给全国人民,半分钟之内分完,还要保证绝对公平。这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在面板行业成了现实。
一手着眼当下客户的需要,另一手着眼未来,希望通过对前沿技术的探索实现逆天改命。
高世代产线的蒸镀机只有韩国和日本等少数几家企业能提供。关键是有钱也未必能买到。Tokki的产能非常有限,一年也就一二十台的量,供给远小于需求,交货周期动不动就是一两年。而且,三星因为当年救过Tokki的命,所以双方签过协议,Tokki生产的蒸镀机要独家供应给三星。这也让三星在OLED抢占了先机。直到2017年Tokki产能提升后, 中国企业才拿到采购名额。
不难发现,从设备到材料,蒸镀OLED的关键技术节点上,都已经被日韩企业重兵把守。这不仅使得国内企业在谈判时没有话语权。更关键的是,在OLED的技术浪潮下,中国企业依然会是追随者,随时被人卡脖子。
TCL华星决定另辟蹊径,走印刷OLED路线,绕开了蒸镀设备、FMM材料,具有低成本、环保、高性能优势。
这也是TCL华星押注印刷OLED的初衷,除了技术本身更节省材料、生产工艺更简单,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,更重要的考量在于,蒸镀OLED的专利大部分掌握在了日韩企业手里,只有换道才有超车的机会。
如今在印刷OLED领域,TCL华星已经拥有全球排名第一的可用发明专利数量,从发光材料配方到印刷设备结构,都已经形成了护城河。
这一度让印刷OLED路线陷入尴尬,也让TCL华星非常难受。TCL华星当年曾考虑过自建印刷OLED产线,但因为投资太大,最终选择了折中方案,花20亿元投资JOLED,让JOLED的产线给TCL华星做中试线,合作期三年,双方约定三次机会,只帮TCL华星试产一个产品。结果,合作还没到期,合作伙伴先没了。
印刷显示技术可能成为新一代大尺寸显示核心技术,“像印报纸一样制造显示器”。
十年后,依然在美国圣何塞会展中心,梦想照进现实。作为展会的常客,TCL华星展出了全球首条印刷OLED量产线上诞生的“全尺寸产品族”,覆盖了从小尺寸智能终端到中大尺寸商用显示、智慧家居显示等全部应用场景。
而印刷OLED带来的产品价值不仅仅在产业端,这种优势也在消费端显现。因为无需金属掩膜版
在“万物皆有理”的探厂直播中,连搜狐创始人、董事局主席兼CEO、物理学博士张朝阳都忍不住感慨:这个技术太棒了!
由于印刷OLED起步较晚,相关的材料没有蒸镀技术的材料这么成熟,使得供应链没有这么完善。
TCL华星已联合材料厂商开发寻找解决方法。比如使用更多已经在量产的材料,降低上游材料的废率,同时,TCL华星也在与供应商合作,在新技术上做布局,解决材料供应的稳定性问题。
TCL不是在听天由命的“赌”,而是在计算风险之后的“搏”,搏一个由技术驱动实现产业破局的未来。
正如CINNO Research首席分析师周华所言:“未来,中国企业和韩国企业的竞争,将从过去价格、产能的比拼,提升为技术路线的竞争,这是中国OLED产业赶超韩国OLED产业的一个契机。”